海绵城市在面临极端天气条件时,特别是持续强降雨的情况下,确实会迎来一次大考。这种考验不仅是对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和建设成效的检验,也是对其在实际应用中应对能力的一次全面评估。以下是对海绵城市迎来大考时可能面临的情境、应对措施及成效的详细分析:
一、大考情境
持续强降雨:当城市遭遇连续多日的强降雨时,海绵城市需要承受巨大的雨水压力,检验其吸水、存水、渗水、净水及排水的能力。
内涝风险:强降雨容易导致城市内涝,海绵城市需要有效缓解这一问题,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居民生活安全。
水质安全:雨水在流经城市过程中可能携带污染物,海绵城市需要确保经过净化的雨水水质安全,可用于后续利用。
二、应对措施
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绿色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纳和净化能力。这些设施在降雨时能够迅速吸水,减少地表径流,同时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自然净化作用,提升水质。
排水系统优化:海绵城市在排水系统设计上注重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通过优化管网布局、提升泵站排水能力等措施,确保雨水能够顺畅排出城市,减少内涝风险。
智慧水务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水务技术,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全面监测和管理。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城市用水需求和供水情况,预测未来的用水趋势,提前调整供水策略,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同时,智慧水务还能实现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成效评估
内涝缓解:海绵城市在强降雨期间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减少积水面积和积水时间,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居民生活安全。
水质提升:经过海绵城市系统的净化处理,雨水水质得到显著提升,可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洗等多种用途,实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
生态效益: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同时,通过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的排放,还能改善城市水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平凉市为例,在2024年7月22日至24日的持续降雨后,平凉市中心城区迎来了暴雨“大考”。然而,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显著成效,暴雨过后不久,中心城区不少地方路面干净,没有明显积水。这充分证明了海绵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条件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在迎来大考时,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排水系统优化和智慧水务管理等措施,能够有效应对极端天气条件带来的挑战,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