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回收后控制质量的好坏是一个关键过程,它直接影响到雨水的后续利用效果和安全性。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控制措施:
一、源头控制
设置截污设施:在雨水口、雨水井处设置截污吊篮、专用编织袋等,以拦截路面带来的树叶、垃圾、油类、悬浮物等污染物。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地减少进入雨水收集系统的污染物量。
划分特殊区域:通过划分绿洲缓冲区等区域,拦截和净化道路径流中的污染物。但需注意,这些区域应限于污染较小的径流,如生活区和公园的道路雨水,以避免对地下水造成潜在危害。
隔离初期径流:设计专门的装置来隔离污染比较严重的初期径流,确保后续渗透设施和收集回用体系能够保持正常运转。初期径流通常含有较高的污染物浓度,因此需要进行特别处理。
二、径流输送过程中的控制
滞留沉淀:在径流输送过程中,可以设置滞留沉淀池等设施,使雨水中的悬浮物等污染物得以沉淀下来。
过滤:采用过滤技术进一步去除雨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过滤材料可以选择沙石、活性炭等,根据水质情况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过滤材料和过滤方式。
吸附:利用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去除雨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常见的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沸石等。
三、终端处理
稳定塘:将雨水引入稳定塘中,通过自然沉淀、生物降解等过程进一步净化水质。稳定塘具有成本低、维护简单等优点,但占地面积较大。
人工湿地:利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植物、微生物和基质等共同作用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人工湿地具有净化效果好、生态功能强等优点,但需要一定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
四、水质监测与评估
定期监测:定期对雨水水质进行监测,包括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重金属等指标。通过监测数据评估水质状况和处理效果。
建立评估体系: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和实际需求建立雨水回收系统的评估体系,包括收集效率、过滤效果、储存容量、设备完整性等方面的评估。通过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雨水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水质安全。
五、技术规范与要求
目前,国内对城市雨水水质特性及相应处理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要求。但随着城市雨水回用技术的实施和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展开,雨水净化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建议密切关注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更新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雨水回收系统的控制措施。
综上所述,雨水回收后控制质量的好坏需要从源头控制、径流输送过程中的控制、终端处理以及水质监测与评估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雨水回收后的水质质量和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