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小区雨水调蓄池的计算过程与解析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和计算步骤。以下是对该计算过程与解析的详细阐述:
一、计算背景与目的
建筑小区雨水调蓄池的主要目的是在降雨期间滞留、蓄存和调节部分雨水,以减少雨水外排量,减轻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同时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达到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二、计算依据与规范
计算过程通常依据地方或国家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进行,如北京市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这些规范详细规定了雨水调蓄池的设计标准、计算方法、参数取值等。
三、计算步骤与解析
- 确定计算参数
- 硬化面积:居住区项目一般只计算屋顶硬化面积,非居住区项目则包括屋顶、道路、广场、庭院等部分的硬化面积。
- 综合径流系数:包括雨量径流系数和流量径流系数,根据各种下垫面的面积与其各自径流系数采用加权平均计算方法得出。
- 暴雨强度及降雨厚度: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降雨重现期(如5年一遇)计算。
- 计算需配建的调蓄容积
- 根据规范规定,每千平面硬化面积需配建的调蓄容积不小于一定值(如30m³或50m³)。
- 考虑到下凹式绿地和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调蓄作用,需从所需调蓄容积中扣除这些设施的调蓄容积。
- 调蓄池容积计算
- 底部流槽式雨水调蓄池:采用重力流自然排空,必要时可用水泵强排。调蓄容积可通过计算降雨时间内总进水量与总排水量的差值得出。
- 水泵提升式雨水调蓄池:采用水泵排水,排水能力取决于水泵功率和扬程。调蓄容积的计算方法类似,但需考虑水泵的工作特性。
- 校核与调整
- 对调蓄后的最大外排流量进行校核,确保满足市政管线的容纳排水能力。
- 计算外排雨水径流系数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保满足规范要求。
- 如不满足要求,需调整需配建的调蓄设施容积或采取其他措施。
四、注意事项
- 在计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气候条件。
- 各项参数的取值应准确可靠,避免产生较大的误差。
- 计算结果应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五、结论
建筑小区雨水调蓄池的计算过程与解析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和计算步骤。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和设计,可以实现对雨水外排流量和总量的有效控制,达到减轻市政管网压力、控制城市内涝和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目的。